从几把“洋铲子”迈向自动化
专访通威股份有限公司预混料片区总裁兼四川预混料公司总经理刘如芳
“小身板,大作用。”用这句话来形容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预混料,再适合不过了。10月25日,记者对通威股份预混料片区总裁刘如芳进行专访。作为通威预混料片区领头人的她,和公司和员工一起成长,边干边学,从永寿搬到眉山,从“几把洋铲”的老厂迈向自动化的新厂,圆满完成预混料的供应任务。
■ 大步向前 交出满意答卷
刘总告诉记者,“和其它饲料比起来,预混料的体量和规模偏小,但却被列为核心料,足以说明它的重要作用。”刘总进一步解释,“预混料为水产、畜禽等动物的成长提供所必需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而且它的浓度高,生产出来后的影响面非常大,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是最重要的事。”
在刘总看来,预混料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有两个,一是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二是一群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刘总说,“一吨预混料可能影响几十吨甚至几百吨的量,影响面特别大,一旦质量出问题,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特别大,所以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是最关键的。而且,从采购到生产,再到品管,这些都离不开员工的付出和责任心,正是整个团队的踏实做事,预混料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刚落幕的通威股份营销年会上,刘总带领的预混料片区交出了满意的答卷,“现在每天能轻松生产两三百吨,产能上来了,内部供应也不成问题”。在这份答卷的背后,不仅有高科技、自动化新厂房的“助攻”,而且有刘总和团队员工加班加点、努力适应新环境的辛勤汗水。
2016年3月,四川预混料公司告别厂房狭小、产能不足的老厂,搬进配备了全套进口不锈钢生产设备的“高大上”新厂。“两个厂差异太大了!”刘总笑着回忆道,“说通俗一点,老厂用几个洋铲就可以搞定,不管是投料、配料还是后期对质量的跟踪检查,流程管理更多依靠个人操作的技能和责任心,程序化的部分少。新厂就不一样了,生产工艺、设备、环境全是新的,设备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特别高大上。”
不过,越先进的东西,用好的难度也越大。首先是员工适应的难题。前段时间的统计数据显示,四川预混料公司员工年龄偏大,生产部更是清一色的男员工,平均年龄46.7岁,甚至有部分员工临近退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慢一些,“生产员工操作时点位一多,加上不熟悉,慌慌张张难免出错,程序也在不断调试中。”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市场。刘总说,3月搬进新厂后,有时日产七八十吨,有时一二十吨,产量很不稳定,而4月需求量就开始上来了,旺季供应也迫在眉睫。
为了保证预混料供应,刘总要求生产部门每周组织会议,班组每天召开班前会,对头一天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改进。另一方面,刘总也召集成套生产设备厂家、股份技术中心和公司生产人员,三方梳理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各个击破,及时解决。经历了一个多月时间,员工熟悉了生产流程,产量也平稳提升,顺利完成旺季保供应的任务。
■ 边干边学 与企业共成长
刘总大学专业是无线电应用技术专业,95年毕业之后却踏入农牧行业,跟预混料打起交道。刘总回忆,“我刚毕业就进入永寿老厂,当时厂里只有一台机器,全价料和预混料都在做,条件特别简陋,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啥都没有。从原料采购、生产管理,包括人员到库房管理,所有的事情基本都是自己一个人来做,边做边学,逐渐熟悉起来。”
除了凡事亲力亲为,刚出校门的刘总还遇到了不少难题。当时,工厂里干活的人员只简单分为生产工和搬运工,生产工是公司雇员,而搬运工是附近农村的住家人员,有货的时候过来干活,下货结束又去做其他事。刘总回忆,“生产工好管一些,搬运工都是几十岁的男员工,利用闲时来打个零工,脑海中也没有制度、管理这些观念。当时我又是个刚出校门的女娃,管理起来还是有些吃力。”
直到1997年,预混料厂从永寿搬到眉山,逐渐发展出组织结构、管理体系雏形,再分化出生产部、品管部、后勤部三个部门,管理逐步规范,预混料公司也从四川公司中独立出来。后来,通威又逐渐布局广东预混料公司,共同组成了预混料片区,而刘总也就任片区总裁。
提起这段跨专业的成长历程,刘总淡然一笑,说:“成长没有一蹴而就,都是一步步向前的。跟随公司前进的步伐,我自己也一点一滴成长起来。”刘总进一步解释,虽然自己不是科班出身,对动物营养等方面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但要管理某个部门、某个工厂,会频繁与相关事务打交道,了解这方面的业务知识,在工作和实践中边干边学。
而且,刘总也会抽空自学相关知识。刘总说,“前些年工作中接触了一些报表,便买了专业书籍,工作之余自学会计知识,还考了助理会计师的证,解决了看报表的问题。”刘总感慨,后来工作忙起来,也没有再继续深造下去,想起来还有点可惜。
■ 柔中带刚 拥抱美好
干练精致的小卷发、黑白波纹的围巾、别致的手串……虽然身着统一的工装,但是刘总在搭配细节上很讲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刘总的办公室也非常温馨,摆放了多盆绿植,茶几上还放着一套茶具,冲淡了工作环境的单调,增添了一丝惬意、几处生机。
工作中的刘总是什么样子呢?刘总说,亲戚朋友说我管孩子属于放养式,管理上我也倾向人性化管理,相对放权多一点,尊重员工的想法,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刘总举例说,“公司生产、品管和后勤三个部门,分工负责具体业务,对自己的岗位是相对熟悉的,除非他们提交的方案或工作汇报中有很大问题,我会给他们指出来,正常情况下我会尊重他们的建议和选择。我观察下来,团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都很强,公司生产经营也发展得很好。因此,我也没必要采取非要员工怎么做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强加下去。”
不过,刘总心里明白,人性化管理也绝不能逾越公司制度的硬杠杠。刘总表示,人性化管理原则上要在公司的制度框架允许的范围内,提前制定和摆明规则,按制度办事,同时也鼓励员工在制度允许范围内施展拳脚,发挥积极性。
刘总也把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传授给下面的干将,培育他们成长。几年前,四川预混料公司将一位保管岗位的员工提拔为生产部负责人,这位负责人上任初期不敢管,总是站在原来的角色上,为员工着想太多,以至于制度执行遇到困难。刘总找她进行了多次谈话,“对于一些工作几十年的老员工来说,光说教是不起作用的。我建议他先把制度摆明,日常处理中对事不对人,如果有人违规,该惩罚就惩罚。反反复复一年多,这位负责人顺利进入管理者的角色。”
日常生活中,刘总可是一枚“美食爱好者”,喜欢走街串巷,寻觅并尝试各式各样的美食,也喜欢打理家里那些植物,增加生活趣味。三不五时,刘总也会和朋友相约,一起打打羽毛球、乒乓球、练练太极拳,最近也会去尝试游泳项目。刘总说,“运动一是为了缓解工作久坐带来的亚健康状态,二是运动让人年轻有活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像美食、植物也是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我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