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模式 科学养殖的“百科全书”
通威股份副总裁、市场营销总监兼技术总监王尚文
“365科学养殖模式”是通威市场服务的科学总结。通威的科学养鱼模式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365模式:以养殖户最看重的养殖效益为衡量标准,把技术本身和技术部门串联在一起,其中涵盖了很多技术,每个技术又有更深层次的内容可以挖掘。365模式本身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其系统理论用一篇论文乃至一本书来详细阐释也不为过。然而,最关键的是对于其实用性的完善,这也是通威技术团队的核心工作。
2012年,通威研究院副院长高启平团队率先提出了365模式的雏形。在得到通威股份副总裁、市场营销总监兼技术总监王尚文的肯定后,由王总牵头,股份各部门共同协作,打造成为系统的技术体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通威设施渔业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宗文对底排污技术的引入,让365模式达到了一个环保的新高度;通威水产研究所完善了精准组合投喂;均衡增氧技术和藻菌调控则由通威水产科技公司承担;鱼病防疫由通威动物保健研究所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可以说,由王总总结完善的365模式最新版本,集中了通威技术团队的智慧结晶,也汇聚了通威多年来的科技积累。
通威研究院副院长高启平
■ “365模式”是通威技术团队的集成创新
在谈到365模式的研发过程时,通威研究院副院长高启平感慨万千。
从1997年高院长进入通威,到现在为止,一直研究饲料的营养以及投喂技术。在2000年到2012年期间,她更加专注于研究精准投喂技术,而精准投喂技术的研发历程坎坷。
高院长回忆,约在2001年-2002年期间,水产研究所在喂养鲫鱼时,与鲤鱼同样的投食频率(每天3到4次),生长速度却远远不及鲤鱼。通过投喂对比实验,把鲫鱼的投喂次数提高到每天6-8次,结果发现,鲫鱼的生长速度提高了并且饲料系数也没有增加。通过投喂实验,少量多次模式在华东地区鲫鱼养殖集中区域进行了大范围推广,配合通威的优秀颗粒饲料,在苏北地区引起了轰动。随后,研究所对各种主养鱼的投饲频率、投饲时间、投喂量做了大量研究,推动了公司的发展。
2008年,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那年正值养殖行情不乐观,整个研究团队应刘主席要求对各个地方的养殖模式进行总结概括,于是有了“通威科学养鱼模式》专刊的出版”。
2010年,通威技术团队结合各个地方的试验,通过对几十种淡水鱼的生活习性的探索,丰富了此前的养殖模式,继而出版了《通威科学养鱼模式》一书,并萌生了研发一个高度精炼的科学养殖模式的想法。
2012年,王总推动了365模式的建立。王总认为,养鱼模式必须要规范,如果没有数字在里面的话,就不叫什么模式。所以,精准组合投喂技术里出现了数字,如“1+1”技术,1种膨化料加1种颗粒料,在以前的《通威报》上还能找到1+1模式的介绍。365模式的真正建立,则是在2012年年底,主要是受2个数字的影响,一个是针对北方领域提出的3070养殖模式;同时,在四川的试验场养殖鲶鱼时发现,35%的前期饲料加65%的后期饲料能达到最满意的养殖效果,叠加起来就叫“3565”,经简化去掉一个“5”,就有了今天365概念的起点。
目前,365的六大技术分别是指精准组合投喂、均衡增氧、藻菌调控、鱼疫防御、一技术和底排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通威技术团队新提出了365模式的三性能:稳定性,指365模式总体技术框架不变,名称也不变;灵活性,365模式具体填充的内容可以随机应变,例如华东草鱼365和华南草鱼365技术操作的侧重点就不一样,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还有为顺应移动互联网趋势提出的智能性,把移动互联网作为先进技术载体。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通威股份设施渔业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宗文
■ 底排污:科学养殖中的重要一环
“365科学养殖模式的提出,是对历史的总结、现状的反应和根据通威发展的需要所提出来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通威设施渔业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宗文这样总结道。他认为365科学养殖模式契合了养殖户的需要,能够帮助养殖户更科学和高效地进行渔业养殖。
“在365科学养殖模式中,底排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 “底排污技术”,吴老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随着养殖技术提高,水产行业的产量也提高了。但是随着所投的饲料增多,鱼体排泄物就自然也增多了。而水体吸收氮磷钾有着自己的标准,一旦超出水体的自净能力,水体中的氮磷钾负荷就会增加,进而导致水体恶化,并对鱼产生毒害。”吴老分析,鱼粪过多,会致使水体富营养化,这样反而会使水中的生物死亡,并对鱼产生严重的危害。“底排污技术”便在这样的情形中应运而生。
底排污系统通过将养殖污水经粪水沉淀分离池,人工湿地、鱼菜共生等物理、生物处理后,达到国家渔业养殖用水标准再循环利用或排入沟渠。从而可达到防止养殖内、外源性污染的目的,并实现养殖水体的良性生态循环。
“正如刘主席所说,‘一塘清洁的水,养出优质通威鱼’。”吴老用刘主席的话表达了底排污技术在渔业养殖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底排污技术能从根本上解决鱼体排泄物的问题,“鱼粪排出过后,才能给鱼创造一个清洁的水域环境。人们才能真正吃上健康、安全的鱼肉。”
谈及“底排污技术”的构想,吴老仍然忘不了40年前在安岳县的经历。他给记者讲了一个在1975年发生的故事。“那时候,我还在安岳县当站长。我把自己鱼池下的排泄物放到了下游别人20亩的良田里。第二年,那户人的水稻就只长苗,没结谷穗。当时,老区委书记便找到我,要我赔产,说因为鱼塘的鱼粪排到稻田后导致肥料过多,便不结谷穗了。”吴老说自己一直没有忘掉那个罪过,并从那时就开始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了。
很多年后,这项技术正式在通威365科学养殖模式中得以运用,并于2014年2月23日,与中国渔业部全国推广总站签订了在全国推广的合作协议。其目的便是给鱼创造一个卫生清洁的环境,减少鱼病的发生。要真正持续产出安全的水产品,获得较高的效益,离不开底排污技术。
此外,均衡增氧和智能监测也是吴老颇为重视的环节。“底排污、均衡增氧和智能监测是我在牵头做,科学的养殖模式对于水产行业非常重要。只有不断创新,在365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智能养殖才能走得更加长远。”吴老感慨道。
■ “365”模式推广:没有技术的营销就是传销
通威股份副总裁、市场营销总监兼技术总监王尚文是通威365养殖模式三大创始人之一,对365养殖模式的内涵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主要从技术、营销角度进行考量。365模式是水产养殖技术的高水平结晶,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科学性。目前,王总正不余遗力地在全国推广365模式,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王总每次开营销会议时喜欢说一句话:“没有技术的营销就是传销。”在他看来,技术是基石,而营销是建在基石之上的,如果技术不牢靠,再怎么做营销做出来的也是“豆腐渣”工程。
所谓“时势造英雄”,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产物。365模式的研发背景也是基于我国的水产养殖转型期这一特殊时间节点。王总认为我国的水产养殖长期以来面临一个困难,就是养殖有很多不确定性,以及技术的规范性不够。
长期以来,我们在养鱼的过程中发现技术好的人养得好,技术发挥不当的人养得就不够好。于是通威希望把先进技术普及到养殖者,技术学到家了,养殖者就会养得很好。秉持这个观点,王总和通威研究院副院长高启平,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通威设施渔业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宗文一起耗时数年,才在2012年底成功研发出了365模式。
王总对于技术模式的推广一直有他自己的观点:一个技术类的操作模式一定要做得接地气,这样推广起来才比较容易。在探索的过程中王总给出了两个建议:第一个就是这个模式得有一个好的名称,好的名称中要有阿拉伯数字,因为养殖户最容易接受数字;第二个要求养殖模式既要先进还得简单,既能接受科家的检验又得浅显易懂能被养殖户运用。
王总认为目前365模式推广的首要命题,在于技术普及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其中“6”是365模式的精华部分,因为养殖者、养殖水产品、水环境甚至天气都会影响到养殖的效果乃至效益,通威现在重中之重就是6大技术的标准化。
在王总的带领下,365模式的推广取得了开门红。2014年初,刘主席要求全国试点,分为6大片区来执行。此前2010年-2013年是小范围内的研究论证试点,2014年就是全国大范围内的试点推广,并且刘主席要求,365的推广不能由通威自己做,而是通过通威服务人员把技术传播给养殖户后,让他们自己来传播。因为很多科研项目是研究人员开发出来的,研究人员成果好,能获奖,能得到认可,但是让别人做却达不到效果,可复制性太低,可推广性就会受到制约。
通过2014年的努力,365推广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绩。通威6大技术受到养殖户的高度认同,效果很好,反响强烈。本来目标是增效50%,去年27个试点基地的养殖效益却惊人地增加了87%。
从营销角度考量,王总认为要融入通威秉承的“科技”理念,一直走科技营销的路子,开全国饲料企业之先河,“以前是人员营销,产品营销,但现在已经不能满足通威的发展需要”。
从实践效果来看,通威的产品不是一个简单的消费品,对经营者来讲是商品,对购买者来讲是购买生产资料,这种生产资料被消费者拿回去要进行再生产,再创造价值。同时还受环境、技术,甚至天气的影响。因此,在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应用就很重要。
由此,王总打造了一只3000多人的科技营销团队,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指标对团队进行培养,这也和王总的那句口头禅相照应————没有技术的营销就相当于传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