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这家“超级工厂”链接千亿产业
来源:成都商报
记者:李彦琴
6月的成都,骄阳似火,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无尘车间内一派火热场景——一条条全自动智能制造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中,IGV智能小车来回穿梭,机械臂有序挥舞抓取;一块块书本大小的单晶硅片,经过制绒、扩散、SE激光掺杂等10个工序后,变成了一张张高效晶硅PERC电池。
“目前金堂基地共有17条生产线,每天生产250多万片太阳能电池片。”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副总经理翟绪锦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作为通威太阳能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最先进的电池片生产基地,这座现代化“超级工厂”正在领跑成都光伏产业,背后则是成都建圈强链行动中,重点产业链龙头项目势能集聚能力不断增强。该负责人透露,目前通威太阳能已形成超过50GW高效电池产能,位居全球前列。通威太阳能电池片已连续5年全球出货量第一,在建的金堂二期及其他拟建项目预计分别于今、明两年投产,届时通威太阳能电池产能规模预计将达到102GW。
如果把目光扩大到成都乃至整个四川,不难发现,以双流和金堂为核心承载,以通威太阳能等企业为代表的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正初露峥嵘。
▲6月16日,央视新闻《朝闻天下》聚焦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
生产效率提升约161%
这座“超级工厂”二期预计明年投产
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之所以被称为“超级工厂”,不仅仅是其规模有11个足球场大,更是因为这是全球首个光伏行业5G智慧园区。
“与传统太阳能电池片产线相比,金堂基地与同等产能的通威智能制造生产线用工减少约62%,能源消耗降低约30%,生产效率提升约161%,进一步促进降本增效。”对于翟绪锦来说,在“超级工厂”闪亮的名片背后,是段“摸着石头过河”的难忘经历,“这个项目在建设之初就定位于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每台智能运输车都经过一定的‘记忆训练’,让它记住不同工序之间的路线走向,替代工人进行物料搬运。”翟绪锦回忆道,作为通威太阳能在四川布局的第三个电池片生产基地,金堂基地建设目标瞄准“全球光伏行业5G智慧园区”,建设中的技术难度可想而知。但从开工到投产,项目落地跑出的“成都速度”委实令人惊叹,从2021年5月8日第一台设备进场,到第一片电池片下线,仅用了20天。
事实上,这样的“加速度”一直未松劲。两个月后,通威太阳能1GW异质结电池项目第一片电池片下线,标志着当时全球异质结电池量产规模最大的一个项目正式投用。
“目前,通威太阳能已形成超过50GW高效电池产能,位居全球前列。”翟绪锦透露,通威太阳能金堂项目规划总产能达30GW,规划四期建设,当前一期项目已满产满销,在建的金堂二期8GW及其他拟建项目预计分别于2022年、2023年投产,届时公司太阳能电池产能规模预计达到102GW。
这一系列的项目的竣工和投产,意味着通威太阳能作为光伏产业链条龙头项目的势能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也为产业发展建圈强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通威太阳能绿色工厂
“链主”的带动填补作用
通合新能源项目今年有望破百亿产值
通威太阳能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成都光伏产业的“链主”企业。
来自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成都光伏产业规模已近200亿元,以双流和金堂为核心承载,集聚通威太阳能等20余家重点企业。
在翟绪锦看来,企业的发展动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成都在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中,对重点项目的保障和支持,并赋予了企业在本地形成聚集发展的良性协作关系。
比如,金堂基地的电池片会销售给产业链下游的组件企业,这些企业对电池片进行串并联拼装后,再运用到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发电。就在通威太阳能金堂基地旁边,通威太阳能和天合光能联合投资的通合新能源有限公司已经实现量产。“通合新能源项目占地1200余亩,继去年10月28日一期项目首片硅片下线后,今年2月25日二期硅片项目也成功投产,该项目预计2022年可成为金堂首个百亿产值工业项目。”翟绪锦说。
不仅仅是产业链上下游,光伏产业的区域合作“圈”也正在不断扩容。“目前,双流和金堂是成都光伏产业最为集中的两个区域,也是未来光伏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翟绪锦介绍,当前,双流基地已顺利完成了共4期电池项目建设,打造成为全球首个产能规模超10GW的高效电池生产基地,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今年3月,通威太阳能32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天府新区眉山片区,一期16GW电池项目力争于2023年12月底前竣工投产。
“未来,通威太阳能将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牵引作用,助力成都打造光伏千亿级绿色产业集群。”翟绪锦对此充满信心,目前企业在光伏新能源产业链上游已形成18万吨高纯晶硅产能,在光伏产业链中游已形成超过50GW的电池产能规模,在产业链终端的全球首创“渔光一体”发展模式装机已达到3GW。
▲通威太阳能智能制造生产线
布局未来
2025年成都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达三千亿元
千亿光伏产业链条正加速建设,这仅仅是成都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成都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上已下了“先手棋”。2021年,成都成立了成都市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工作推进小组,聚焦光伏、氢能、储能及动力电池、绿色低碳服务、节能环保与资源循环利用5大细分产业领域,大力开展“链主”及配套企业招引促建。
今年以来,成都围绕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更是动作频频。“我们研究出台了《成都市支持绿色低碳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印发《成都市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2022年工作要点》,形成‘十个一’工作机制,评选出绿色低碳产业5大细分领域空间承载地,纵深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用一组数据来诠释绿色低碳产业的活力:截至目前,全市共签约项目24个,投资金额达1220.8亿元,53个促建项目已完成投资75亿元,其中通合新能源、通威太阳能光伏制造基地一期、融捷锂业等6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宁德时代新材料及配套项目、璞泰来基膜和涂覆一体化项目已完成主体建设,中航锂电50GWh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成都基地项目一期、东方氢能产业园一期项目厂房已封顶,巴莫科技取得第三方认证机构SGS颁发的“零碳”工厂证书,成为全球首家达成“零碳”的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可以说,光伏、锂电千亿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一个绿色低碳产业的“圈”正在向阳生长。5月30日,成都与“三州一市”签约协同推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除签订政府间和企业间合作协议外,总投资744.8亿元,涉及光伏制造应用、氢能产业、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领域的14个绿色低碳产业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探索“研销在成都、共建产业链、绿电齐共享”跨区域合作模式,培育跨区域产业生态圈。
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提升城市发展新能级,成都将目光投向更远、更广处。日前出台的《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措施》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其中更具体提出将力争全市光伏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培育5家以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头部企业;力争锂电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氢能高端装备产业实现自主化、集群化,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
顺着这一目标我们看到,在公园城市进击绿色之路上,不只有“绿色颜值”,更有背后的“产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