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全国政协常委、bv韦德(中国)官方网站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谈新能源发展
时间:2011年3月6日19时
地点:人民网一楼演播室
嘉宾:刘汉元
主题:全国政协常委、bv韦德(中国)官方网站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谈新能源发展
[主持人]:各位网友晚上好,欢迎收看“两会”视频访谈,我是本期节目主持人徐子涵。今天做客我们访谈室的嘉宾是全国政协常委、bv韦德(中国)官方网站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先生,刘常委您好,首先欢迎您做客人民网,请先跟网友打声招呼。
[刘汉元]: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在刘常委来以前,我在网上也搜集了相关的信息,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光伏产业与农业这两个在表面上看起来相去甚远的行业,在bv韦德(中国)官方网站内部却被你整合成了两个各自独立、上下很贯通、很完善的产业链,我也知道bv韦德(中国)官方网站最早是靠鱼饲料起家的企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您也被业界称为“商界长青树”,我们网友对您很佩服。bv韦德(中国)官方网站已经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饲料行业的老大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bv韦德(中国)官方网站已经在水产料继续保持着超过25%的国内占有率,市场占有率很大,连续17年获得全国第一的业绩。同时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的公司内部年会当中您也表示说,在未来几年您在农业板块将做到一千亿的年度销售额或者更多。我们很想知道,既然您在农业板块做得这么成功、这么优秀,您为何对新能源情有独钟,在您建立bv韦德(中国)官方网站之前您接触过这个领域吗?跟我们分享一下,简单介绍一下。
[刘汉元]:认真算下来,bv韦德(中国)官方网站已发展了二十六七年的时间,基本上我们是从零开始,在学校毕业以后,我是在水利电力局作为公务员上班,后来搞科研、搞发明,最后逐渐从零开始做起来,慢慢做大。所以,用了二十六七年的时间。当时做水产和水产饲料的原因,是因为当时中国尤其是当时的四川没有鱼吃,缺少鱼,加上我们这样一个有关水产的专业背景,就想用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够在没有鱼或鱼养殖产量很低的地方,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把它发展起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的水产品产量在过去二十几年的时间增长了十多倍,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就养殖鱼的产量来看,全世界每养殖三条鱼,当中就有两条鱼是我们中国人养的。
[刘汉元]:通威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参与并见证了一个行业从小到大逐渐成长的过程,并已经连续17年、18年成为全中国和全世界最大的水产饲料的生产集团。我们大家也可以看到,无论是四川还是国内大部分省份,今天基本上吃鱼都没有任何问题,无论是品种、数量,还是价格,都在大家可以接受的范围,供应非常丰富。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过去的二三十年基本解决了量的问题,我们回顾这个过程感到很欣慰,从当初我们一年一个人只能吃半条鱼、一条鱼,到现在基本上每个月、每周、天天有想吃的时候,大家在不同的地方都能吃到鱼,而且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
[刘汉元]:在这个过程当中,通威也从简单的养殖到饲料,到大型工厂和全世界最大的水产饲料的生产企业,到水产品最大的加工厂,逐渐在这个产业链上延伸。未来五年、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我们更多是想怎么样把水环境能够控制好,怎么样在养殖的过程中,能够让鱼不生病或者少发病,怎么样让鱼在养殖过程中不沾任何违禁药品,这样的鱼、这样的水产品在高标准的工厂里面加工,全程把各种其他环境、卫生指标控制在最好的水平,真正让大家方便消费,又能够健康消费、放心消费,我想这是bv韦德(中国)官方网站旗下的通威股份公司过去二十多年和未来二三十年长期要做的事情。我国国内的消费量未来可以很多,同时,对于欧美的生活水平来讲,他们也很希望多吃水产品,因为在我们现在能够吃到的动物食品里面,无论是猪肉、鸡肉、鸭肉、牛肉、羊肉、鱼肉,我们能够消费到的动物食品中,鱼类蛋白是最能够满足人的营养需要,又能让大家的血压、血脂不高的动物蛋白。所以,营养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认为鱼类是我们人类最好的动物蛋白食品。
[刘汉元]:所以,bv韦德(中国)官方网站旗下的通威股份在这样一个行业里,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包括中国13亿人口,以及美国、欧洲他们要增加水产品的消费量。但是,我们知道,全球海洋的捕捞量已连续五六年以上负增长,而且从环保的角度、资源可再生的角度,都不允许捕捞量加大,加上欧美好多人血压又高,体型又胖,要满足他们对水产品的巨大需求,只有中国才有群众基础。因为我们每年有三四千万吨的养殖水产品的产量,行业里只要大家稍微加加油,我们每年就可以产出比美国所有的水产品年生产量还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总体养殖规模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生产大国。通威在这样一个领域里把它做好,每年多上一千亿的销售规模、两千亿的销售规模,我想未来十年、二十年,没有任何市场悬念。
[刘汉元]:正如您所说,为什么还要去做新能源呢?我们想,人的肚子所需要的能源解决以后,我们更多的要解决开汽车、开空调、用电脑、用计算机,以及所有生活其他方方面面的能源需求问题。过去第十个五年计划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整个国家GDP年均增长超过10%,能源总的消耗每年达到复合增长9.1%。去年,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国,整个去年我们消耗了32.5亿吨标煤的一次性能源消耗总量。这些能源消耗总量在十年前是多少呢?十年前只有10亿吨标准煤多一点,十年的时间增加了一倍还多,未来如果继续用这种方式的话,就意味着2020年、2030年的时候,我们能源消耗还有可能达到现在的3倍甚至接近4倍的能耗指标。如果达到2倍、3倍甚至4倍,就意味着我国每年80—100亿吨标准煤的消耗,相当于比今天全世界包括我们在内的能源消耗总量还要多的消耗,那对我们整个中国的资源和世界上气候控制来讲都是非常大的压力。
[刘汉元]:因此,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研究环境的保护,研究大气气候的变化以及可能带来的危机,认为新能源无论是从社会责任的角度,还是从企业经济商业机会的角度,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去研究、认真去思考。所以,在几年前,bv韦德(中国)官方网站就感觉到积极参与新能源产业,对自己、对社会以及我国在世界上的和平崛起,都非常有意义。
[主持人]:您一直给媒体的印象是一个不容易激动,而且性格很温和的一个人。但是我没有想到您在谈到新能源这个概念的时候充满了激情,让我们也看到了您的另一面。现在全球都在讲新能源,您认为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或者一个什么样的背景让大家对这个词是这样的热衷和追逐呢?
[刘汉元]:我们大家想一想,今天的发展和生存方式,美国是个典型的代表,他们两三亿人口消耗了世界上很大比例的能源,我们13亿多的人口发展到去年,实际上总能源消耗才超过了美国3亿人的能源消耗。也就是说,美国人均能源消耗是我们的4倍以上。就算我们世界发展还不均衡,有些国家人均消耗能源还很少,但到现在为止,全球每年燃烧的石油、每年燃烧的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基本上让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从工业革命以前的260、270ppm上升到300多ppm,甚至在不太长的时间可能要接近400ppm。这些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直接影响到我们人类生存的大气环境,这就是专家研究的温室效应,这个气体在大气当中浓度聚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最终可能让我们地表的气温在未来三、五十年,不到一百年的时间,社会上比较悲观的研究结果是要上升6到8度,乐观的认为要上升大概1到3度。即使按照2到3度的温度上升,南极、北极好多冰川可能都不复存在,海洋海平面也会上升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很多海滨城市可能也将不复存在,有的专家研究的结果认为90%甚至95%以上的物种可能会面临灭绝的危险,几十年后就有可能面临这样的后果,人类怎么办?
[刘汉元]:从资源本身的角度来讲,煤炭、石油、天然气,按照现在的开采预期来讲,中国的煤炭也就使用几十年,不到100年。石油按照我们自身的消耗量和发现的储量来讲,也只能用二十年,不到三十年。从这个角度来说,资源的不可持续性,也是生产和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的必然结果。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有时候我们把一个鸡蛋和地球拿来作比较,我们会发现,一个鸡蛋大概手掌就能拿住,鸡蛋之所以是完整的,是因为外面有一个鸡蛋壳,鸡蛋壳的完整结构保护了鸡蛋成为一个固定的形状。地球相对于鸡蛋的比较来讲,地壳的厚度相对于鸡蛋壳的厚度,只有其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地球的几大板块还互相挤来挤去,中间是断裂的,不断地发生地震和地壳运动。我们在这样一个相对于鸡蛋壳来讲厚度还薄的地壳上面,去钻石油、挖煤炭、抽天然气,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地壳里面是一千多、两千多度的熔岩,下面的东西冒出来就是火山爆发,然后是熔岩不断喷到天空中,飞机不能飞,覆盖到地面全部燃烧,都变成了灰烬。在这样一个地球物理环境下,我们在上面像老鼠一样打洞、挖煤,从各个方面来讲都值得我们思考今天的文明是否合适,我们怎么样去面对它可能带来的结果,甚至有时候是面对可能出现的后果。
[刘汉元]:从这个角度来讲,怎么样能够尽早推动人类所谓的文明发展进程的改变,能不能够在资源消耗上找到一种清洁的、可持续的能源或者其他资源。现在我们烧的化石能源几乎都不具备可持续性,在这种情况下,过去几年我特别思考这个问题,我在想各种新能源的比较研究与中国新能源的战略选择,并专门做了这样一个选题。我在想,我是搞生物的,美国人和巴西人在说他们在做生物质能源,而实际上呢,他们把玉米生产出来再生产成工业酒精、燃料酒精,加在汽车里面驱动汽车车轮前进,从太阳光照射到地面,从作物固化太阳能为生物质能,用玉米生产酒精,从酒精燃烧,再推动汽车前进,太阳能在这整个过程中,转化效率只有千分之一,顶多到千分之二、千分之三,平均只有千分之一左右,这种效率势必占用很多农田,造成很多化肥的施用和人工投入,可能最终还解决不了我们能源的需求问题,还有可能导致粮食价格快速上升,影响我们第三世界或者欠发达国家基本的生活水平,连吃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这是从量和转化效率上来讲,我们觉得不经济。其次,水能、风能也可以,其实从本质上来讲,它也是太阳能的转化方式,晒到不同的地方,这个地方和那个地方形成空气密度和温度差别,从这个地方流向那个地方的空气,从而形成风,我们可以收集一部分起来。太阳晒到地表以后,把水蒸发到天空,最后降到不同的海拔和高度的地域,形成径流。当然其他水能发电机也可以发电,等等,这些都可以用。虽然我国是水能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再开采几年到十多年,基本上这批水电站建起来以后也没有更多潜力可挖,尤其是它只能解决我们电力能源来源其中的一部分,5%、10%或者15%,而且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太阳能的转化方式,这种转换效率也在千分之一以下,所以在量上靠不住。
[刘汉元]:最后思考后发现,太阳能直接照射到地面,然后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方式。现在可以做到什么样的水平呢?大量应用的水平可以做到15%到20%的转换效率,研究水平有的可以做到30%到40%,就算15%到20%,第一,这比玉米的转换效率高了差不多上百倍,就是两个数量级,比其他水电、风电来讲,相对它的总量来讲多若干个数量级,我们仔细一测算,只需要我们天空的1%,假设用这样的组件,就可以提供今天和未来增长的能源总消耗的可持续供应问题。这是很让人振奋的一个数字,只要很少一部分,包括我国的一部分丘陵,一部分浅丘,一部分少量的沙漠,有条件的地方加上屋顶、房顶、停车场、高速公路,我们这些面积就可以基本上解决我国所有能源的来源问题,很多人听到这个数字都很惊讶,但是确实从量上来讲,如果我们把现在大量使用的不可持续的能源,换成一种未来又清洁又可以依赖的能源,那也许这种思考是值得我们进行认真探讨的,同时可能在其他方面也需要我们用充分的想象力和发展的眼光去去规划、去设想,去完善配套的各种技术及设施,来支撑我们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
[刘汉元]:从这个角度来讲,一想起来我们就觉得今天的发展方式太不合理、太不科学,你看看,汽车的排气孔比我们鼻孔大若干倍,和我们在同一个环境和空间呼吸,它排出去的废气比我们排出的废气还多,多得多,它排出的废气可以直接伤害我们的肺、伤我们的身体。所以,我们想想这些汽车全部电动化多好,不排废气。我们看到工厂和我们的厨房,以前一冒烟,要排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如果哪一天我们的工厂也全部用光伏电力为主的能源,工厂也不冒烟,我们想起来就感觉像童话世界。如果我们带着这样一种眼光去设想,如果我们能够在有生之年参与其中并推动这个进程,而且看得到这个进程逐渐变成现实,你就会有很多激情与兴奋。
[主持人]:我们国家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迫切需要解决能源的问题,以及它的自身安全问题,包括它的供应和生产等环节,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加具有这种更大、更强的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在里面。我知道,刘常委在这次“两会”准备提案当中,对加快新能源的产业发展、支撑我国和平崛起的热点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您认为,在目前中国和世界在新能源的发展状况各自是什么样的状况?
[ 刘汉元]:我想有几个背景,第一,去年我们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国。第二,大家都在思考这种方式带给我们地球未来气候的变化。从原来哥本哈根协议到坎昆世界气候谈判,到更早以前的京都议定书,都在约束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减少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是,近一百多年到两百多年,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像英国以及欧盟成员国、美国这些国家为主,天空当中人为新增排放的一、二百年的二氧化碳,现在总量80%是他们排的。因此,从控制气候变化到减排的角度来讲,我们怎么样去追究和探讨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责任都不为过。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又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呢?我国快速发展导致我们能源消耗的快速上升,我们的快速上升在近五年到十年是什么样的概念呢?据专家统计,世界上新增二氧化碳排放的四分之三是我们中国和中国人排的。因此,他们也想到如果要控制二氧化碳总的排放量,防止世界环境的灾难性后果,中国一定要参与并且要卓有成效,那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刘汉元]:站在这个角度来讲,西方发达国家要求中国减排,甚至限制中国的排放量,甚至要核查排放量,也好象在情理之中。可是我们要有生存权,中国13亿人口也要有发展权,发达国家之前把天空弄坏了,然后不让中国人发展,这是没有道理的。我们要求生存权、发展权的道理是理直气壮,天经地义的,因为每一个人在地球上,每一个国家在地球上,都应该有生存权和共同的发展权。但同时我们也要思考,当我们面临共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压力的时候,我们就回避不了人类在地球上共同的责任。如果我们相互都找不到出路,那就有可能让东方和西方的矛盾在这中间不断激化、不断摩擦,最终影响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也会让我国的和平崛起在国家道义和国际环境上面临很大的国际压力。
[刘汉元]:其实,这两年从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到后来的汇率问题之争,中国和西方,尤其以美国为主,包括一部分欧盟国家,相互之间的主要矛盾,实际上碳排放等相关问题占了很大比重,引起了大家互相认同度的下降,矛盾的升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生存,也要发展,同时要减排,但是什么样的方式才能真正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发展的金光大道,能够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既有生存权、发展权,又让国际社会翘起大拇指,说中国人真厉害,从道义上、国家责任和国家形象上接受中国。所以,中国从任何角度来看,无论站在自己的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这个安全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资源能不能持续开发、持续支撑我们自己的发展,自身安不安全;二是我们面向国际上进口采购的过程当中,国际上的进口来源、运输通道,包括马六甲海峡等等,我们能不能真正保证它的安全,这些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
[刘汉元]:这几个问题要得以根本解决,我们思考只有把光伏为主的新能源真正做好,才能够解决我国长期持久的能源供应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有很多其他欧洲国家,包括美国等国家和地方不具备的自然条件和优势,有比他们更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我们经常讲西部大开发,西部的山高、路不好走,人少、地多,很广博,在这种情况下,西部为什么要开发?因为相对落后。可是我们西部最好的是什么?它的阳光资源是全世界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国土面积,人员结构或者辐射能量,我们可以达到美国国土的1.5倍。西部新疆、内蒙、青海、甘肃、西藏、云南、四川攀枝花、西昌、凉山、甘孜、阿坝,这些地方占了整个国家幅员的60%以上。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当中,我们让他们开发什么?如果要重复东部发展过程当中的生产、重复建设,不是不可以,但是也许不是最好的方案。所以,我这次提案的内容当中就特别强调,把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国家战略安全的能源基地建设相结合,让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真正在优势上面互补,真正从国家均衡和协同发展的角度来各有所长,并协同运行,这样比简单重复东部的发展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总体全局更加有利。
[刘汉元]:我们测算了一下,很少一部分光伏发电设施,就可以让西藏的藏族同胞、新疆的维吾尔族、汉族同胞致富增收,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只需要维持和维护发电装置的情况下,年收入可以和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基本上持平,甚至收入更加丰厚。同时我们西电东送骨干网的建设,可以充分让中国西部、中部、东部地区的能源均衡化。想到这些我们也特别兴奋,如果我们有十年、二十年的时间迅速启动这个事情,如果我们在三、五十年的时间里基本完成这个过程,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将是巨大的,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将是巨大的,对自身国家安全的打造也是非常成功的。国际上任何说三道四,无论是政治意识形态的还是中国所谓的经济发展的“人口威胁论”、“资源威胁论”、“环境威胁论”等等这些人都会自己哑口无言,就会为我们中国人在世界上和平崛起的经济上的认同、政治上的认同、道义上的认同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想起来就会让我们每个中国人感到兴奋、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倍受鼓舞。
[主持人]:确实是这样,无论是在世界还是在中国,在新能源发展过程当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或者一些问题,如何能够保证新能源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能不走弯路或者少走一些弯路,我相信您肯定有自己的一些见解,跟我们网友分享一下好吗?
[刘汉元]:要用动态的发展眼光去看待这样一个问题,德国人在近十年,在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和贡献,他们在全世界政府中用补贴收购的方式,率先推动了以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末,全世界的光伏组件差不多有一半安装到了德国的土地上,德国7000多万人口,只有35万平方公里,地处欧洲,但是从光伏的角度来讲,它的光伏资源、光热资源并不好,因为天空中经常有云彩、经常有下雨的时候,他的国土大部分地区每年能够看到阳光,按照气象学上统计的光照时数只有1000多个小时,只比中国光照很差的这些地区稍微好一点点。就是在这样一个地区,他们去年都安装了全世界光伏组件的一半以上规模。
[刘汉元]:经过这几年,实际上也就近六年的发展,从2004年底开始,经过六年的发展,德国的光伏发电装机已经占到总装机容量15-20%,而且每年是以发电装机容量5%的速度在上升。很快德国人就可以把他的核电站停下来,可以把传统能源占的比例降下去。如果德国具备我们西部这些丰富的资源,他的发展速度会更快。因此,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们走过的路如何移植到中国来,相应的政策措施配套到位,我们今天想象可能有国家智能电网的问题,天气长时间下雨,储能技术问题,汽车电动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只要我们用积极的眼光去想象、去推动,用一个全新的观念去设计和规划,以现在我们能够用到且基本掌握的技术,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未来二十年、三十年或者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里完全解决。而且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会催生很多新兴产品、新兴细分产业,我算了一下,形成的新的庞大产业,将会是我们基于今天来思考未来二三十年我们人类能够找到的最大的新的增长行业。过去几十年,乃至整个工业革命的过程当中,我们走在了别人后面,尤其是近三十年美国以信息技术作为牵引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统领了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沿,包括技术、市场、品牌、标准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未来这三四十年,怎么样能够在光伏这个未来最大的行业,执拉动经济发展最大一架马车的牛耳,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当中牢牢掌握这个新兴产业,是每个中国人都值得兴奋和骄傲的事情。
[主持人]:这样做会达到什么效果呢?
[刘汉元]:首先中国经过二十年、三十年的发展,看我们推动光伏产业发展的力度和节奏,我们可以基于中国国内自身的国土资源,解决我们自己的能源总体供应问题。第二,国际上对中国发展的“资源威胁”、“环境威胁”、“气候变化的威胁”等等,我们可以找到很好的平衡点和道义上的制高点,让他们无话可说,认同中国的发展,接受中国的发展。第三,在这样一个大的产业当中,我们会牵引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2010年,也就是去年,我们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光伏上面占了全世界这个市场的50%还多,在未来有可能始终掌握着世界的50%、60%,甚至70%,这对中国国家形象、国民形象和全世界道义形象等,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在中国崛起的过程当中,能够带给世界这种形象的中国和中国人,值得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为之奋斗和努力。
[主持人]:在新能源发展上现在有很多说法,有的说在新能源尤其是多晶硅行业,产能可能过剩了,而且很严重。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刘汉元]:在一个新生事物和新生产业刚出来的时候,我们认为怎样的观点都有可能,而且都正常。因为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大家看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的历史,一定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也很正常。2008年以后,包括2009年我们说多晶硅产能过剩,事实证明,2009年我们差不多三分之二多晶硅还靠国外进口,2010年刚好国产多晶硅和进口量各占一半,今年和明年也顶多能够满足我国自身多晶硅需求的60%、不超过70%,还不能完全自给化、国产化。从发展的眼光和历史的经验来看,这也说明中国明确没有过剩,因为每年的发展进程、发展的增长速度很快。这种争论,不同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一个新兴产业上,我们更多的是尊重市场的规则,更多地让市场判断这个行业、这个产业需不需要做,只要认为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就应该从政策法规到各种资源的调配上,尽可能创造有利的条件,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尽量按照社会规则和机制去驱动这样一个新兴产业的增长和发展。
[主持人]:看来我们国家在新能源发展上要勇于打破旧的观念,要不断地实现大胆革新,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您领导的bv韦德(中国)官方网站在新的政策下,对于新能源产业发展有什么样的整体规划?
[刘汉元]:在通威本身的发展进程当中,几年前我们进入了新能源产业,有了多晶硅的生产线,我们感觉到作为这个行业的参与者,应该为大家在行业当中所作出的贡献,为我们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为行业所有参与者感到骄傲和自豪。什么原因呢?多晶硅这样一个行业原来是伴随着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诞生和发展相生相伴的核心材料工业。德国人、日本人、美国人已经掌握了三、四十年,一直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和技术垄断,我们到现在为止,基本上在五年前,中国没有进入核心多晶硅的生产和应用的主要领域,经过三五年的时间,中国去年生产的多晶硅已经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一和将近三分之一,今年、明年顶多再有两三年,将占到世界多晶硅生产量的一半以上。我们感觉到这个行业是值得大家自豪、值得大家骄傲的事情。
[刘汉元]: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作为其中一份子,参与到这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从原来的消耗,现在下降到基本上和德国人的水平一样,能耗基本上也和他看齐,单耗水平总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们认为,中国一些多晶硅企业可以在中国形成比较优势,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比较优势,可以在未来领域当中牢牢地占领其中很大一个市场份额,50%、60%都有可能,而且今天已经是现实。从这个角度来讲,通威做多晶硅和相关硅片到电池组件所有这些产业,我们在内部也规划了一个一千亿年度产值规模,用我们所有人力物力资源,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这个行业里面去,推动能源的变革之中去。我们想,“十二五”期间,全国都在强调未来我们要进行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反复在思考,真正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的最有效方式是什么?就是寻找到并且真正用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作为我们未来发展、生活、生产各种活动的主要能源,我想这是真正治根、治本,也是能够真正开源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这种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支撑我们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地持续发展。
[主持人]:谢谢刘常委,如果说您的梦想能够实现,我相信这将是一条全球最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我们也希望刘常委和他的bv韦德(中国)官方网站在农业和新能源两大主业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也非常感谢您在“两会”期间的百忙之中做客人民网,接受我们专访,再次感谢您的到来。同时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刘汉元]:谢谢主持人,也谢谢各位网友,只有大家真正对新能源产业的关注、理解和共同的推动,我想这个过程才能够早日完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