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元委员:全面通胀远未到来
政府应建立健全经济内在调节和平衡机制,在宏观调控中把握好"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7.1%,月环比上涨1.2%,创出11年来新高;专家预计,2月份CPI同比增速可能达到7.5%-8.2%,上半年将维持在较高水平,全年CPI增幅可能达到5%甚至更高。
全国政协委员、通威股份董事长刘汉元在此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客观判断经济形势,厘清物价上涨因素。他认为,从内因上讲,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是导致CPI上涨的直接因素。另外,人民币持续升值,以股市和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城乡居民收入出现少有的快增长,老百姓财产性收入增加后,需求扩大,购买力大大提升,消费结构升级,加上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不断刺激着老百姓的购买和消费欲望,多种因素合力推动国内物价持续上涨。
从外部因素看,刘汉元表示,主要是国际性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的输入性影响:一是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二是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三是国际市场粮价的上涨直接带动了国内市场粮价的上涨。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汉元告诉记者,我国物价上涨是当前在整个经济处于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下,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动而导致价格上涨,因而仍属温和型、结构型上涨,远没有达到一些专家学者担忧的全面通货膨胀的程度。
同时刘汉元也指出,为遏制当前经济偏热及由此引发的物价上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其中以加息等金融手段为主,央行利用货币杠杆频繁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进行宏观调控。但严厉的调控措施、信贷控制和物价管制等并未缓解通胀压力,反而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通货膨胀。
因此,刘汉元委员建议,政府应客观判断当前通胀形势,建立健全经济内在的调节和平衡机制,平稳有序地实施宏观调控,尤其要在宏观调控中把握好“度”,既要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又要兼顾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既不能非理性地过紧、过死踩“刹车”,又不能有病乱投医,政策如翻烧饼,甚至搞“一刀切”、矫枉过正,重回上世纪90年代经济不振、人气难聚的弯路。要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努力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创造平稳的货币金融环境,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4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