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 通威37年奋进史:光伏新能源龙头是这样炼成的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
从水产饲料到全球光伏产业龙头,刘汉元和通威颇具传奇的37年是一部荣耀史,更是一部奋进史。满怀理想,砥砺前行,市场见证了刘汉元和通威在传统渔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融合。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生”,刘汉元和通威的奋斗既诠释了何为企业家才能,又解读了如何创新生产要素以重塑产业链生产路径。光伏新能源龙头炼成的过程值得人们铭记。
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bv韦德(中国)官方网站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小小饲料厂到现代企业之路
1983年的春节很是热闹,老老少少围拢在一台黑白电视机面前,看央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屏幕里的相声,人们记住了大师马季;屏幕里的歌声,人们记住了“难忘今宵”的李谷一。在屏幕之外,人们还会记住“舌尖上”鱼的美味。
刘汉元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时,吃鱼很难。成都市场上猪肉0.99元一斤,鲤鱼却卖到了12~13块一斤——鱼肉价格十倍于猪肉,全国大概只有500多万吨的水产品总产量,四川每年人均只有不到一斤鱼的消费量,巨大的市场需求与供给不足发生了冲突。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反映了供求关系和稀缺性,价格畸高的鱼肉抑制了消费能力,无法拓展的市场挡住了水产养殖的产业化进程。
年仅18岁的刘汉元发明了“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1984年10月25日,四川省科委、省水产局等派出专家组当场关水捞鱼称重验收,60余平方米的刘氏网箱里,共捕捞出1390公斤成鲤鱼,折合亩产1.5万公斤,创造了当时四川单位面积养鱼的最高纪录,并且盈利1950元。刘汉元赚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这已是当时普通工薪阶层月工资的近五十倍收入。
刘汉元的“年少有为”并非是简单的机缘巧合,而是企业家才能的萌发表现。一方面他创新重组生产要素,再发现饲料的新需求;另一方面,刘汉元没有暴发户心态,他把“第一桶金”转为新的资本投入。刘汉元懂饲料营养配比,这是足以发挥其要素禀赋的优势。1984年,中国改革史值得铭记的一个年份,柳传志、王石等人下海,海尔、万科、联想等公司相继成立。同他们一样,两年后的1986年,刘汉元在眉山县永寿镇办起了西南地区第一个渔用配合饲料加工厂——眉山县渔用配合饲料厂,即bv韦德(中国)官方网站的前身。饲料厂生产的鱼饲料被起名为“科力牌”——取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意。
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组,刘汉元将企业家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微观经营体制的不断革新更将通威带向现代化企业治理之路。
1992年,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办企业是社会高频的“热搜”。同一年,刘汉元在眉山城北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大型饲料厂——四川通威饲料有限公司,通威二字开始被世人熟悉,逐渐沉淀为企业的品牌价值。
2004年3月2日,通威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通威股份上市。刘汉元和他的通威终于走出资产证券化的关键一步。这不仅意味着通威成为了公众公司,也标志着其完成了向现代化股份制公司的转化,借金融市场反哺实体经济。
然而摆在刘汉元和通威眼前的是如何战略布局以谋求更稳健、更长远的发展。彼时通威已是全球领先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及主要的畜禽饲料生产企业。如果继续秉持单一的农业属性,通威只有尽力压缩供应链成本,以在这片红海突围。能否找到新的主业以带领通威获得新发展?主业之间又如何能达到平衡与融合?
2002年,刘汉元进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就读EMBA,毕业以后连读DBA工商管理博士,其博士论文即为《各种新能源比较研究与我国能源战略选择》,形成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成为未来清洁能源主要发展方向的研究成果,这不仅坚定了刘汉元投身光伏产业的决心,也为日后投资光伏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和理论支撑。这一次,刘汉元选择了光伏新能源产业。
区别于当年热衷的搞地产、炒科技,刘汉元和通威把这次主业的跨界突围视作“二次创业”,是完成现有产业链更长远的重塑,也是未来长期、稳健发展的战略布局。
通威国际中心
双主业创事业新篇章
跨界之路从不简单,路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既是磨砺,也是迎接美好未来的“深蹲起跳”。刘汉元和通威之后在光伏领域继续突破,已成为拥有从上游高纯晶硅生产、中游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到终端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营的垂直一体化光伏企业,形成了完整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新能源产业链。
在产业链上游,通威旗下永祥股份已形成8万吨高纯晶硅产能,位列全球前三,产品纯度达到99.999999999%(10-11个9),可全面满足P型单晶、甚至N型单晶需求,达到电子级晶硅标准,真正实现高纯晶硅“中国制造”,替代进口产品,彻底改变全球高纯晶硅行业竞争格局。
上游的硅料环节,因为通威等国内企业的崛起,进口高纯晶硅原料的依赖度降低。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球晶硅的名义产能为64.2万吨,其中国内的晶硅名义产能为43.3万吨,海外产能为20.9万吨,全球晶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越发明显。另一方面,据海关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进口晶硅14万吨,我国对于进口晶硅料的依赖度继续降低。。
在产业链中游,通威太阳能已实现总计12GW的电池片产能,电池片最高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2.5%,品质达到行业领先,成本实现行业领先,各项技术指标已达世界先进水平,竞争优势显著,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企业。预计未来1-3年,随着合肥、成都、眉山新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通威太阳能高效电池片产能将超过30GW。这将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电池片领域的市场份额。
在产业链终端,通威首创“渔光一体”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水下产出绿色水产品,水上产出清洁能源”。在全国各地推广和建立“渔光一体”基地,电站获利能力跻身光伏龙头上市企业电站前三之列,已经成为水面电站龙头品牌。有券商研报测算,该模式的效益是传统池塘养殖的15.33倍,是普通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的6.67倍。
事实上,“渔光一体”模式的未来市场前景无疑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据中国经济网2016年5月相关报道,目前我国拥有养殖水面1.2亿亩,其中约4500万亩精养鱼塘具备发展“渔光一体”条件,如果全部实现改造,总量可达1200-1500GW,相当于2015年全国发电装机总量,规模可观。
“渔光一体”不仅创新了现代渔业模式,提升了经济效益,还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更带去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效益。这不仅仅是在做一个产业,更能推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目前,通威已构建起光伏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并在每一环节都拥有了比较优势。这不仅可确保自身产能消化,对下游客户保障原料供应,增强其高效光伏产品产能扩张的信心,还实现了通威双主业的高效融合与协同发展。
领先的商业模式和市占率的稳步提升助力通威股份的经营业绩迎来加速。今年上半年,通威股份实现净利润14.51亿元,同比增长58.01%,延续高成长,其中光伏业务的收入从去年同期的52.94亿元增加至81.59亿元,毛利率依然持续增长。
前景向好的新能源产业再叠加高成长性,资本市场投资者自然选择“用脚投票”,通威股份也迎来了向上趋势的“慢牛”。通威股份目前的股价较今年年初大幅增长,这亦是对青睐投资者的丰厚回报。
通威四川西昌“渔光一体”项目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37年的发展与耕耘,通威已成长为近600亿元市值的蓝筹股,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未来不可预知,更需要企业和企业家有砥砺前行的意志与卓越的战略眼光。通威37年的奋进史只是新旅程的开始,成为世界级健康安全食品供应商和世界级清洁能源供应商的蓝图又将如何绘制?时光荏苒,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