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读罢《成大事者不纠结》这本书,感喟颇深,里面的人物如拿破仑、曾国藩、李鸿章皆是幼时迷恋的人物,再次入读,依旧顶礼膜拜,但多了几分其它的情感,内心不再固于崇拜权倾朝野的时代骄子,而对一个人的性情也更为关注了,因为生活中那些实实在在的特别感、亲和力完全来源于性情,与权力无关。故看到书中最后一位胡适先生,联想起颇多,不觉陷入他的包围中……
遐迩一片苍茫,炮火在远处没有伦次的奏响,纭纭纷纷的黎民从北到南挤满了道路,愁苦、悲怨、彷徨、惊恐嘶嚼着内心,一路中国人开始了一段逃亡。身后是熟悉的故土,前方是未知的迷茫,即便如此,他们也不再回头。
这里面有个无党派人士,偏偏又逃离不了政治,一生追求自由,而目前也只能做苦命的选择。他就是胡适先生。
遥想几个月前,一架飞机从南京亲临北京接驾,再遥想几个月前,电台播报胡先生不走依旧可做北大图书馆馆长。胡适先生此时站在落日余晖里,面临碧波大海,嘴角一丝浅浅的微笑,犹如喝了一口毒酒,在察觉后又索性把全杯喝了下去。从此天涯沦落人。
毛主席说他是胡先生的学生,蒋中正说胡先生应竞选中国的总统。20世纪的中国似乎是胡先生的中国,又似乎咫尺天涯。他在20世纪初左右时局,却未到20世纪末就被时局左右。内战前,他劝延安效法英国工党,可能延安笑他不懂政治;内战后,他笃定不改从北到南再到西,最后余生孤岛。他在政治之上,又在政治之下,他受两边的追捧,但最终走不近哪方。可能他也不稀罕走近哪方,就如他说的,“狮子从来都是独来独往的,只有狐狸才会成群结队”。他就是这样特立独行的性情,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且正因为如此的性情,在人性上显得更为可爱,与阿谀奉承俨然是正反两面。
几十年后,季羡林先生去台湾造访,此时胡适先生已故去二十多年,他便特意到胡适先生墓前,且写了一篇文章《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里面的文字尽是对胡适先生浓浓的怀思。此时胡适先生已不再是北大校长,季羡林先生也不再是他的属下,已经没有权力的上下从属关系,且一个已故去一个是生人,此时没有必要再生出假表情,但他依旧崇敬胡适先生,我想这与胡适先生“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不无关系,那种亲和力已超越了生死。
胡适先生一生学识丰富如同那个时代许许多多的名人,但他的性情是特别的,那种亲和力如同他的旧照片把未见的后生亦感染,因为他生活里的场景呈现出他可以是许许多多人的朋友,而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过路客。
天涯沦落人可能谁也未必想要,但他最终选择了面对,也许不能简单的以对错的观点来看待,因为他的存在不是来证明权力的对错。他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了学识渊博、温文尔雅和那极具亲和力的人格魅力。
他的历史是20世纪的缩影,但他却是21世纪后生的指引。喜欢胡适先生那“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
活动介绍
书籍是传播先进思想、传承优秀文化、弘扬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青年员工更处于实践加深学习阶段,有着开展读书活动的良好背景条件。为鼓励和引导通威国际中心广大员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做到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学以致用,用有所成,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举措,促使广大职工成长为本职工作的行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手,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通威国际中心“同心家园”将在通威国际中心入驻企业职工中开展“读书励志岗位成才”主题读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