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40年系列报道之——能源圈|一家中国企业的成功样本:乘势、求是与成事
来源:能源圈
作者:袁心怡
2022年7月,通威最高市值超过3000亿元,品牌价值突破1600亿元,双双创下新高。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也正好是通威走过的第四十年发展历程。
40年来,通威目光长远却脚踏实地,敢想敢拼却专业专注,稳扎稳打却创新图强,成为一家中国民营企业的成功样本。从上世纪80年代初发明“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到1986年在水产饲料行业初露锋芒,再到20年后进军光伏赛道,光伏与农业两大主业如同树根为通威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磅礴生命力,支撑通威不断向上生长。而这背后,离不开通威的“掌舵者”刘汉元,赋予通威善于乘势、努力求是、能于成事的基因。
01
乘势:精准把握时代需求
纵观通威四十年的成长,每一次选择都离不开刘汉元对政策、产业、市场及未来的敏锐洞察力,使得通威能够“好风凭借力”,一路发展壮大。
上世纪80年代初,刘汉元在农业水产领域创业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食品多样性需求大幅增加。旺盛的市场需求叠加政策环境宽松,让刘汉元的水产饲料业务有了扎根之地。
永祥股份云南保山基地
进入新世纪初,传统能源的不可持续性逐渐显露,世界各国都开始寻找新的能量来源,刘汉元再一次敏锐地嗅到时代机遇。2005年在北京大学经管学院就读DBA工商管理博士时,刘汉元就以《各种新能源比较研究与我国能源战略选择》作为研究课题。在对比风光发电的差异后,刘汉元认为光伏有望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第一主角,并最终于2006年进入光伏行业。
正如当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造就了通威在农业领域的长盛不衰一样,进入光伏行业的通威,再一次在时代浪潮下迅速壮大,成就了如今双产业龙头的地位。
而在变幻莫测的行业成长中,让通威度过一个个寒冬而稳健前行的,同样离不开刘汉元的审时度势。
新世纪初,欧洲骤然兴起的太阳能组件抢购风潮成就了大批光伏企业,但通威却异于常人地选择了硅料作为光伏事业首站。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光伏行业,通威投资的永祥多晶硅一期1000吨/年项目刚好投产。
面对行业低谷,通威通过加大技术研发力量提升抵御寒冬的能力。通过改进传统“西门子生产法”,研制出的“永祥生产法”,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也为通威后来在光伏行业的技术优势奠定了基础。
2013年,中国光伏行业在海外“双反”冲击下,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相继破产重组,光伏行业哀鸿遍野。但已在多晶硅领域深耕7年的通威,再一次瞄准机会收购合肥赛维,通过入局光伏产业链中游最核心的电池片环节补齐技术短板。
事实证明,通威的选择没有错。几年之后,通威太阳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企业;永祥则通过不断地技术升级,提质增效、扩大产能,成为全球多晶硅市占率第一的企业。
时至今日,通威已在高纯晶硅和高效太阳能电池片两大环节长期稳踞榜首。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刘汉元对时代的洞察、对趋势的把握。
02
求是:聚势聚焦,正确战略抉择
今年以来,通威的业绩以倍数级增长取得长虹之势,这得益于光伏高增长的赛道,更得益于刘汉元能够在产业链中正确卡位的底层逻辑。
早在从渔业养殖转向饲料生产时,刘汉元或许就已意识到:一旦处于卖方市场,那么真正掌握主动权的,往往是身处上游的话事者。而当光伏产业全方位发展时,难度最高、技术最复杂的硅料环节就成为了影响中下游发展的关键因素。
换言之,只有把最上游的环节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承受市场的大风大浪。而硅料,一直是通威布局的关键。
2018年,光伏行业遭遇补贴政策退坡,多晶硅价格持续下跌。当不少老牌硅料企业停止扩产计划之时,通威却逆势扩大产能。2018年乐山、包头两个高纯晶硅项目投产,永祥高纯晶硅产能达8万吨/年;2021年永祥乐山二期、保山一期项目相继投产,通威也随之成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
目前,永祥高纯晶硅产能已达23万吨/年,生产成本已控制在3万~4万元/吨(剔除工业硅市场价格因素影响,以不变价计算),产品纯度提升到11个9,部分达到电子级硅材料质量标准。无论是规模还是成本,通威都已具有无可撼动的竞争优势。
而另一方面,当初着眼对光伏产业链关键技术的把控而布局的太阳能电池片环节,如今也已成为通威重要的优势业务。
目前,通威太阳能已连续6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出货量最大的太阳能企业,光伏电池片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超15%。
通威太阳能智能制造生产线
2021年,通威太阳能通过对现有PERC电池产线的制程工艺技改,创造了23.47%的量产M6尺寸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同时,通威抢先启动HJT、TOPCon的新技术布局,产能均已达到GW级水平。
2021年,通威进一步释放产能。高纯晶硅业务受益于下游需求的增长,实现量利大幅提升;电池片业务满产满销,出货量同比增长。
在硅料供给失衡,价格高企的大环境下,高纯晶硅和太阳能电池片两大环节为通威带来了非常可观的利润。
根据规划,通威2024-2026年高纯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累计产能规模分别将达到80-100万吨、130-150GW。多年来在这两大环节的深耕,正在为通威带来越来越难以估量的巨大发展动能。
03
成事:错位竞争,形成差异化优势
通威四十年的成绩,是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结果,更是对于行业始终保持正确发展观的结果。
在现代社会大工业、大规模分工协作背景下,任何一个企业都难以支撑长链条、全链条和自成体系的竞争。在此背景下做专做精、做强做大,这是企业巩固自身竞争力和行业健康发展的共同需求。
目前,多个行业中下游知名企业都参股了通威的多晶硅生产环节。当通威在多晶硅领域收获成功时,在投资利润、技术进步等方面,这些参股企业都能分享到通威成功带来的收益。这种相互支撑、协作的合作关系,能够让双方合作更加持久,更有利于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事实上,这种“错位竞争”战略理念在通威40年的历程中早已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当年在养鱼技术大获成功之时投身鱼饲料厂,还是在光伏领域坚持多年的聚势聚焦,正是因为坚持差异化的竞争格局,让通威不断巩固自身产业优势,形成了抵御行业周期性的核心力量。
如今,在农业和光伏两大行业的飞轮效应之下,通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正在形成更多特色发展路径。通过将绿色农业和绿色能源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渔光一体”全球创新模式,正为两大行业走出一条独特的有机发展之路——水上发电,水下养鱼,在实现国土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也让通威找到了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锚点。
通威天津杨家泊“渔光一体”基地
2021年年报显示,通威光伏业务和农牧业务主营收入都超过百亿元,在通威的业务中同时占据主导地位。“光伏+农业”双轮驱动的业务格局,正为通威打开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在国家乡村振兴和“双碳”战略的叠加效应下,40年来形成的产业优势将为通威提供越来越明显的发展动能,相信在刘汉元卓越的战略眼光、精准的战略抉择,以及更大战略格局的带领下,通威还将继续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