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40年系列报道之华尔街见闻
风雨四十年,一代光伏巨头的崛起
来源:华尔街见闻
记者:宋垚
近两年哪些赛道最火?想必大家不约而同会想到光伏。
但如果我们追溯到十多年前,那时中国的光伏产业刚刚萌芽,谈到“光伏”也并不那么家喻户晓。如今,经过一批光伏企业的不懈努力,中国光伏总装机量、发电量早已成为全球第一。
随着近两年“双碳”目标的推进,光伏发展更是如火如荼,2022年前五个月中国光伏新增装机23.71GW,同比增长139%,再创历史新高。
作为光伏行业上市公司市值排名第二、品牌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之一,通威自然备受瞩目。这家已走过40年风雨历程,却愈发青春勃发的企业,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又是如何从农业跨越到群雄争霸的光伏,成为最耀眼的明星?下面让我们来走近通威,相信你会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40年深耕,聚焦绿色农业、绿色能源
纵观通威发展史,可以简明扼要概括为发端于水产,跨越于新能源。
40年前,通威创始人刘汉元凭借自创的“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创造了四川养鱼史上前所未有的高产纪录。后来,刘汉元开始做鱼饲料,并成立了四川通威饲料有限公司。
2004年,在水产农业深耕20余年的通威股份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全球水产饲料龙头。此后,刘汉元才开始试图涉足其他领域。
2006年刘汉元正式进军光伏上游多晶硅产业,并于2007年成立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完成了农业向光伏的初步跨越。
然而,正式进军光伏后的那几年并不顺利。金融危机和欧美“双反”政策接踵而至,我国光伏业由于当时对海外依赖严重,受到巨大打击,大批光伏企业倒闭。在这一段寒冬期,通威一方面凭借饲料业务稳定的现金流为硅料业务输血,另一方面坚持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而这也为后来通威在多晶硅领域技术领先、成本低廉打好了基础。
在守住多晶硅的同时,通威决定在光伏电池片环节寻找机会,补齐技术短板。2013年,通威收购合肥赛维,正式进入太阳能电池片环节。
此后通威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2015年开始,中国光伏行业发展加速,补贴政策频出;2019年,我国光伏行业逐步从政策导向转为市场化发展;随后的2020年,“双碳”目标的提出再度吹来时代的东风。
厚积薄发的通威也迎来了高光时刻。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634.91亿元,同比增长43.64%;归母净利润82.08亿,同比增长127.5%,优异的业绩水平创了历史新高。
在硅料高利润的加持下,通威今年一季度业绩继续大幅增长,2022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51.94亿元,同比增长513.01%,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达544.95%。
2021年,通威高纯晶硅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约17%,随着年底两个5万吨多晶硅产能投产,预计2022年通威多晶硅全球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上升。中游电池片环节,通威太阳能已连续6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出货量最大的太阳能企业,光伏电池2021年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15%。
从通威40年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有几个重要的节点:第一,2004年通威上市,彼时饲料业务已相当成熟,才考虑涉足光伏产业;第二,刚进军光伏时面对金融危机和欧美“双反”的双重冲击,通威秉持既坚守又克制的态度,以技术创新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三,在光伏产业中保持对硅料和电池片环节的聚焦深耕,掌握时机进行产能扩张和技术布局。
正是凭借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和聚势聚焦的战略深耕,通威才得以成就如今在农业及光伏双主业全球领先的行业地位。
聚势赋能,精准战略布局
刘汉元曾说,通威的成功离不开时代的机遇。“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需求,通威的两次选择都是当时社会的最大需求。”
确实如此,刘汉元刚从水产饲料领域起步时,恰逢中国粮食短缺,能解决人民既吃饱又吃好是当务之急,让通威的水产饲料业务势如破竹。
新能源领域亦是如此,刘汉元在十多年前就已敏锐地觉察到了新能源将在未来世界扮演重要角色,所以在行业寒冬期里也能毫不动摇地坚守,才有后来的守得云开见月明。
“如果你的选择和社会的需求、未来潜在的行业发展空间相协调,你的机会也就更多,胜券也就更大。”刘汉元曾说。
正因把握了时代大势,所以通威在农业和光伏产业都能乘风而上。也正是因为对战略抉择的笃定坚信,让通威拥有聚势聚焦的战略定力。
在风起云涌的光伏产业,乘着风向迅速扩张成为行业巨头的层出不穷,而当面临的行业周期又迅速崩塌成为“时代眼泪”的也不在少数。而能像通威这样历经多个行业周期,仍步步为营、步步壮大的企业却不多。
初入多晶硅,通威沉着而笃定,产能规模从年产1000吨、3000吨,到1万吨、2万吨,再到目前的18万吨;生产成本从每吨100万元,降到50万元、30万元,目前已控制在3万~4万元/吨(剔除工业硅市场价格因素影响,以不变价计算);产品纯度从6个9、7个9,逐步提升到11个9,部分达到电子级半导体硅材料质量标准,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全球领先。
在高纯晶硅环节深耕7年后,通威才踏进太阳能电池片环节。2013年至今,通威太阳能从87人发展到超过12000人,产能从1.2GW提高到超50GW,连续6年成为全球电池产能规模最大、出货量最大、盈利最多、成本最低、开工率最高、建设速度最快的企业。
通威太阳能5G智慧工厂
这样的战略聚焦也体现在后期通威对硅料的逆势布局上。
2018年光伏行业遭遇补贴政策退坡,多晶硅价格持续下跌,跌破80元/kg。在此情况下,很多企业减产停产,不少多晶硅料老牌企业在此后的两年间停止扩产计划。
然而,通威却在这两年间快速扩大产能。2018年乐山、包头两个高纯晶硅项目投产,永祥晶硅产能达8万吨/年;2020年通威乐山二期、保山一期开工,成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
从2021年硅料行情大爆发的后视镜看,通威在2018年后逆势布局硅料的战略眼光非常重要,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全球第一的华丽蜕变。
“不强就去做大,相当于跳进火坑。只有在行业里占据前3名,甚至是位居第一的时候,你才能够扩张。”这句话完美诠释了bv韦德(中国)官方网站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这也正是通威能够穿越行业周期而40年常青的逻辑所在。
坚持创新,技术研发引领产业发展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通威40年的发展,各个维度的创新功不可没。
刘汉元曾说过,通威能走到今天,核心原因之一是对于技术进步的坚守。从最初发明“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开始,再到进入光伏十几年中,技术创新始终贯穿于通威的发展周期。而在光伏行业,创新的重要性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硅料的技术工艺是决定成本差距的关键。早在2008年,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刚刚进入多晶硅领域的永祥已开始着手技术研发团队的搭建,并通过改进传统“西门子生产法”的不足,研制出“永祥生产法”,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
永祥新能源一期、二期花园式工厂
通过“永祥法”生产工艺,原本是生产副产物的四氯化硅成为原材料继续参与多晶硅生产,不但解决了四氯化硅排放问题,还变废为宝,节约成本、提质降耗。这也为后来通威在多晶硅领域技术领先,成本低廉打好了基础。
电池技术决定光伏未来。2021年,通威太阳能通过对现有PERC电池产线的制程工艺技改,创造了23.47%的量产M6尺寸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接近PERC电池技术的极限效率(24%)。为了抢占光伏电池未来技术制高点,通威抢先启动HJT、TOPCon的新技术布局,2021年1GW 异质结中试线和1GW TOPcon中试线相继投产,技术指标位居行业前列。
在工业4.0智能工厂领域,通威也正在成为光伏行业标杆。通威在2017年就打造出了世界首条晶硅电池无人生产线,如今通威又与中国电信、华为强强联合,打造出光伏行业全球首个5G应用制造基地。此前需要上百位员工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通过5G智能化改造,仅需几位技术人员,工厂便可进行24小时运作,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此外,凭借在农业和光伏领域的双重布局,通威创新性地将两大主业融合,形成“渔光一体”全球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水上光伏发电、水下养殖鱼虾的结合,把通威的双主业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既实现两大业务的循环赋能,又提升土地价值,为节能环保作出巨大贡献。
通威江苏泗洪“渔光一体”基地
据了解,“渔光一体”模式平均每亩可生产5万~15万度电,相对于传统水产养殖,可实现5~10倍的价值提升。
结 语
回顾历史,光伏行业浮浮沉沉,阵营博弈、内卷严重,是业内常态。能在浮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除了关键时刻领导人超前的战略眼光外,更重要的是专注,只有在一个领域深耕到极致,坚守不辍,才能做强,只有做强后做大才有意义。
而通威,在面对金融危机时的坚守,在行业寒冬时通过技术创新降本增效,最终十年磨一剑,成为目前光伏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企业之一。
未来的光伏产业必将走向技术驱动,因为降本增效是行业的核心目标。可以说谁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谁就在行业更能站稳脚跟,而实现降本增效离不开技术的研发投入。通威在硅料与电池片多年研发创新的持续累积,也为未来的发展蓝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22年是全球光伏发展的持续加速年。随着全球“能源革命”的持续推进,光伏已然成为未来新能源时代最大的机遇。期待通威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