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坚守 通威正道
刘汉元主席平静而深有感触地说,这应该是通威独特的文化基因在发挥作用。
我们知道,几年前,刘汉元主席即高瞻远瞩地作了“企业文化不是空中楼阁”的演讲,诸多精彩观点,引起了各方对通威文化的广泛关注。而今天,刘主席再次作出“通威文化基因推动企业稳健发展”的判断,值得我们进一步认真探索、剖析和解读。
什么是文化基因,什么是通威的文化基因?通威文化如何定义,其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历程,通威文化在企业发展中有着怎样的价值和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一一剖析和亟待回答的问题。
文化随企业兴衰沉浮
以被历史淘洗和凝练近三十年而依然稳健依然壮实的通威为样本,在其多项成功因素中,选取企业文化这个极具代表性的基因进行深度剖析,在迎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个历史大背景下,不仅于通威个体还是中国企业这个群体,都有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最近刚读完《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下册,太多与刘主席同时代的企业家,历经近三十年商海沉浮,给人更多的是唏嘘感叹。三十年里,对于与改革开放几乎同岁的我们来说,这个国家所发生的每一次宏大叙事、每一次细微脉动,以及每一次兴奋的呐喊和深重的叹息,都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留下了或重或轻的印迹。那些泯没已久的人事,又从记忆和文字中呼啸而来。短短三十年,我们看到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如何从萎靡不振变得精神抖擞,看到中国企业如何从穷酸自卑变得强大自信,看到中国企业家如何从手忙脚乱变得镇定自若游刃有余。
历史不该只有成功者的欢呼,更应该记住失败失意者的喟叹。三十年,柳传志、张瑞敏、鲁冠球、任正非,包括我们刘汉元主席,这批生存下来甚至生存得更好的企业和企业家,只是历史洪流中的极少数,数百倍、数千倍数量于他们的企业家,则被卷进了滚滚东去的浪涛之中,年广久、步鑫生、马胜利、褚时健、牟其中,三九系、德隆系、托普系……1992年,首届中国杰出青年企业家的十五人,如今还在的企业,也就包括通威、深圳海王等在内的屈指几家。
三十年来,那么多的企业轰然站起来,又轰然倒下,为什么呢?刘汉元主席指出,除了当时经营环境、经营管理上出问题、企业家自身不成熟等诸多因数外,企业文化不为员工、不为社会所认同,无法跟上内外环境的变化,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因此,我们今天回头来反思和总结这些被历史淹没的企业时,对其企业文化的思考是重点。通过思考企业文化,持续审视和了解这些曾经风云叱咤的企业当时所处的环境、拥有的资源、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尤其是30年来客观环境不断发生巨变的过程中,他们如何因应和调整对相关事务的判断假设,如何选择并转换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了解这些,对我们今天的企业经营和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并可从中得出一个基本结论:长期存在、健康稳健发展的企业,必然有与其环境相适应和不断调整的企业文化;走向消亡或处于消亡边缘的企业,企业文化一定不适合其所应对的环境,或者无法持续调整和改善。
不论成功失败,这些已经走入历史的企业及其曾经倡导的企业文化,随着企业家们,在商海起落沉浮,曾经的呐喊和挣扎,都以其亲身演绎,给后来者标识出了较为清晰的暗礁和险滩,从而间接地以这种沉重的代价,唤醒麻木者的麻木,坚定清醒者的清醒。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企业文化的成败、得失、忧乐和传承,足够让企业界的后来者,甚至后后来者明白:尽管做人、做企业都不容易,一路上已尝尽苦痛艰辛,但任何时候的疏忽大意,一样会飞散如尘土,消隐在历史的一骑绝尘之中。
所以,今天我们以被历史淘洗和凝练近三十年而依然稳健依然壮实的通威为样本,在其多项成功因素中,选取企业文化这个极具代表性的基因进行深度剖析,在迎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个历史大背景下,不仅于通威个体还是中国企业这个群体,都有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企业文化由后天造就
刘主席曾指出,一些企业为了文化而文化,找一些策划大师策划一下,用这种方式来操作的企业文化,就像科研与生产的“两张皮”,相互剥离,互不相生,企业文化不附着于一个真实的躯体上,不能真正变成每个人内心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有其形而无其实,有其名而无其实。
关于企业文化,刘汉元主席较早前有很好的论述。他说,一个太年轻的企业没有文化,只有到一定的时期,一定的积累它才会有。就算你倡导得很好,甚至提前策划一套良好的文化才去组织这个企业,企业的前期也事实上没有文化。
一个企业成立时,规模大都很小,其文化个性,往往体现在创始人的品格魅力和做人做事风格上,一言一行,都在影响员工和别人。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其所谓原始积累过程当中,企业文化的雏形也在逐渐地形成,很多发展初期的经营理念、企业宗旨,则成为后来企业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头。创业初期,企业基本是一个人在操作,然后带领相关的几个人、几十个人逐渐地发展,那时,企业领导每天清早提前到公司,亲自动手扫地、抹桌子,亲自给大家讲话、做培训,一起吃饭,一起休息,朝夕相处。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无须领导去讲,员工也会跟着模仿和学习,无须订多少制度,无须对每件事做出多少规定,大家都会慢慢养成好的习惯,公司文化便不知不觉间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孕育、生长着。
随着时间推移,领导者逐渐意识到,这种文化对公司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便对之很珍惜、很专注、很重视,自觉把它继承下来。
但是,伴随着企业逐步壮大,从一、二十人到几百人、几千、上万人的大集团,这时,企业领导人即使每天还是来得很早,还是亲自打扫卫生,但下面一层一层的干部员工根本就看不到了。尤其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员工,每年与企业领导人见上一面都不可能,在此情况下,企业家个人品格魅力,很难在全体员工面前被直观地接受和模仿,这时,就得靠一层层、一拨拨的干部员工去践行和传承。
刘主席指出,如果你真要凝聚一大批人跟着自己干事业,真正让大家来认同你的文化,认同你这个老板,认同你这个企业,就必须长期地以情动人,以德服人,以人格服人,这个企业才真正从法人人格上被大家所认可和认同,才会给企业文化赋予强大的生命意义。
因此,企业干部和员工之所以能将领导者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尤其企业的经营宗旨、理念传递下去,关键一条,就是各级干部、员工认同企业领导者多年来所倡导和践行的道德品格,认同这个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制度、行为准则、工作环境和人际氛围。认同和传播的人多了,一年年,周而复始,企业肌体中就萌生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因子。有了这种基因的存在、延续和传承,企业文化便不断释放出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着企业按照企业领导人所铺设的健康轨道,稳健而快速地向前发展。
刘主席还精辟地指出,企业和文化两者是躯体和灵魂的关系。一些企业不要为了所谓的企业文化而做秀,而应形成自己有躯体有灵魂的企业文化。一些企业为了文化而去文化,找一些策划大师策划一下,用这种方式来操作的企业文化,就像科研与生产的“两张皮”,相互剥离,互不相生,没有附着于一个真实躯体上的企业文化,不可能真正变成每个人内心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有其形而无其实,有其名而无其实。这种情况下,企业文化有和没有,没有区别,甚至有比没有更糟糕。
文化改变员工价值观
通威文化基因,就是以“诚、信、正、一”为企业经营理念和最高价值观,以永无休止的改善与创新品格、强烈的危机及风险防范意识、以人为本的普世品质及成果导向型的激励机制,兼顾、包容员工的个体差异和价值观的多样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优势互补、心智相融、包容和谐、务实正直、充满活力、讲求责任的企业品格。
通威文化也经历了这样一个成长过程,并在企业壮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体表现是在“追求卓越、奉献社会”的企业宗旨下,始终不渝地坚守“诚、信、正、一”的经营理念和“以责任谋求共进”的文化理念,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充实、深化、丰富和完善。而从中提炼出的通威文化基因,就是以“诚、信、正、一”为企业经营理念和最高价值观,以永无休止的改善与创新品格、强烈的危机及风险防范意识、以人为本的普世品质及成果导向型的激励机制,兼顾、包容员工的个体差异和价值观的多样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优势互补、心智相融、包容和谐、务实正直、充满活力、讲求责任的通威品格。
26年前,通威从创业之初,就将“诚、信、正、一”作为企业的经营理念,二十多年一直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及内外工作的大小环节和过程之中。最高领导者、中层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思想、行动和语言皆严格规范在这四个字上。由此,通威文化从一开始便有其鲜明的企业个性,直接渗入企业的管理构架,融入通威的组织结构设计,并直接塑造着通威每位干部员工的符合通威文化、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达到通威使命和核心价值的共同认知和追求。
这些理念、品格在规范员工行为、规范公司行为、理顺公司和上下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等各个方面,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思想和行动指南,每个通威人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这种方法和准则去做,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同时,这些理念、品格也在不断引导和修正员工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融合、改变、提升他们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给通威的长治久安、员工的认同、客户的忠诚提供了一种坚强可靠的保证。
通威人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情、有追求、有愿景的,通威人永远和年轻、个性、活跃、务实、高效、内敛与理想同在,并始终强调从岗位做起、从身边、自我做起,从最具体的工作做起。就是这样一群人,因为相同的事业初衷和独特的文化走到了一起,团结、努力、进取、担当,在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自我提升,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十分鲜明、具有强烈通威特色和强大影响力、渗透力的爱恨抉择和价值取向:
过道上有垃圾,无论旁边有无人,通威人一定会把垃圾捡起来;
办公大楼禁止吸烟,通威人一定会到专门的吸烟区;
公司的集体活动,通威人一定踊跃参与力争高下;
抗震救灾,通威人自发地捐款捐物,甚至冲到了灾区最前线;
面对危机事件或恶意谣言,通威人坚信谣言止于智者、不听不信不传;
工作需要加班加点,通威人一定提前到岗决不懒散拖沓;
评选优秀典型,领导同事推荐的一定是默不作声踏踏实实勤奋苦干的员工;
公司最不受欢迎的对象,一定是那些夸夸其谈不干实事逃避责任态度恶劣的人;
公司人人必记的三条红线,一定是吃喝嫖赌贪赃枉法渎职失职;
公司最讨厌最忌讳的作风,一定是阳奉阴违弄虚作假拉帮结派;
……
通威的经营理念“诚、信、正、一”,即诚字当头,信义为本,正当合法,争创一流。正当合法经营,这话听起来很简单,刘主席指出,大的企业集团,没有正当合法作为前提,没有公司里面从上到下的一股凛然正气,企业不可能树立良好形象,文化不可能得到大家广泛认同,经营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聚集一批有用的人才,不可能持久地发展。
二十多年来,通威人才的流动率平均只有百分之二三,对于这个现象,集团甚至认为“这个比例我们一直认为是低了,应该人为地提高这个比例,适当地增加流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从通威离开的人和通威对着干,出去后甚至依然关心通威,积极地支持通威、帮助通威,这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得益于通威文化及其倡导的价值观,在员工心中的根深蒂固和经久影响。
当然,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即使偶尔有个别人做出有违通威人、通威文化行为规范的言行,那也只是极个别,属于团队里的小众,他改变不了通威人的主流,改变不了通威文化的主流,改变不了通威这个企业的主流。
刘汉元主席多次指出,企业文化要成为企业的灵魂,成为每一个员工的精神,就必须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的每一件事,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中去认真体现,认真贯彻,让企业的发展历史、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与通威人的思想高度融为一体,从公理和道德规范上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可与认同,经得起员工的反复推敲,与员工达到高度的共识。
文化坚守升华庄严承诺
在通威的管理中,十分重视将刚性的制度和柔性的文化相结合,坚持尊重是前提,爱护是基础,信任是动力,善待是关键,从而让员工产生一种依恋和热爱企业的亲情,把企业当作家,把企业事业当作自己的毕生追求。
在通威开放、个性、包容的文化背后,实际上有很多科学、规范的制度,支撑着这个企业的健康运转,在规章上有自己的《员工手册》、《管理守则》,在产品上有一直坚守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绩效考核上有科学的KPI指标体系,危机管理上有三道防线的危机预警和处理体系,监督上有严密的监察审计体系,识人用人上有感情、待遇、事业留人的人文关怀和成长培训体系,公共关系上有完善的涵盖各方面的社会资源体系,管理上有岗位职责和充分授权的决策和执行体系,发展上有系统的一以贯之的稳健、适度、相关多元发展原则……
在通威的管理中,十分重视将刚性的制度和柔性的文化相结合,坚持尊重是前提,爱护是基础,信任是动力,善待是关键,从而让员工产生一种依恋和热爱企业的亲情,把企业当作家,把企业事业当作自己的毕生追求。
1992年至今,通威将每周一升旗仪式的庄严承诺,变成了一种雷打不动的文化坚守,风雨无阻地延续了十六年。总部如此,天南海北的通威人亦如此,当注视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通威旗帜的簇拥下冉冉升起时,通威员工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正是用此隆重而简朴的形式,通威深切地表达着一个企业公民最隆重、最深厚的民族情、家国爱、企业心。
1992年至今,创刊十六年、出版近两千万份的《通威报》,在通威文化的建立和传承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我国六千多份企业报中,连续办报、从未中断过的年龄最老的几家企业报刊之一,其中一家是万科集团大名鼎鼎的《万科周刊》。十六年来,《通威报》十六年如一日,持续、系统、完整地传播着通威的经营策略和文化理念。太多太多的人没到过通威,而交流时提及《通威报》,反而如数家珍,娓娓到来,真情动容。
通威文化中,有条明确的利润观和严格的产品品质文化。通威认为,评判一个产品能否获得利润时,则是看企业在生产制造这个产品时,比它原有的价值多附加的使用价值部分的大小和多少。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只有我们附加的产品价值超过同行平均水平当中的那部分才是我们的利润。
早在80年代,通威前身的永寿渔用配合饲料厂,因一批饲料原料不合格,刘汉元主席果断下令将两吨饲料销毁,不得掺和再用。这让人联想到海尔的张瑞敏砸碎不合格的近百台冰箱。事实上,正是这些具有先导警示性的作为,让通威文化里具备了强制性的企业执行规范,再经过久而久之的沉淀、积累和发展,形成了坚强有力的通威执行文化。
在通威发展过程中,公司十分注重让员工清楚地看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科学、合理地控制资本风险、经营风险、利润与效益风险和有效控制负债、债权可能导致风险的能力,这是增加员工安全感、认同通威文化的重要前提,从而让真正有水平、能干的人在通威长期稳定地工作和发展,并将自身的前途命运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是通威文化的又一重要特色。
科学的发展观,也是通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威认为,企业发展最关键是要正确评价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把握一种正常的、正确的方向,控制一种正常的节奏,既不能跑得太慢,落到大家后面去了;也不能跑得太快,一路“闯红灯”,超速行驶,这样的企业三天五天、三年五年就要翻车。
在兼并、收购、重组过程中,文化整合一直是个比较头疼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跨越的坎。在通威发展中,既充分尊重合作伙伴的企业文化,包容文化的个体性、差异性、多样性,又对陈旧、落后、闭塞、低俗,甚至不符合社会常规、与现有制度冲突、不顾大局损人利己的企业文化,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梳理,甚至施以刚性的制度规范,从而大大加快文化融合的进程。
通威文化与社会文化主轴始终是一致的。bv韦德(中国)官方网站发展25年来,始终坚持以一个合格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恩社会,饮水思源,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和思源工程。1992年即捐资成立了“通威——希望工程奖励基金”,共资助四川省凉山州、巴中、广元、达州等贫困山区贫困学生和优秀教师近1200名;成立了“通威水产教育奖励基金”,一次性捐助100万元支持四川农大水产学院教学大楼建设;独家资助“壤塘县观念扶贫工程”;1998年向湖南、湖北洪涝灾区人民捐赠320万元;独家资助北极科学考察活动;2007年7月“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成立之际,bv韦德(中国)官方网站又捐赠5000万设立并启动基金会十大项目之一的“思源·阳光计划”;今年汶川大地震,通威第一时间捐款捐物1200多万元支持灾区重建。迄今为止,bv韦德(中国)官方网站各种捐款捐物总额已超过1.6亿元人民币。对慈善和公益事业的全力参与,使通威文化的社会属性变得更加厚重、丰富和充实,在员工和社会对通威文化的认同上又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文化是通威的战略资源
从通威近三十年仍然保持快速、稳健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出:第一、对环境非常敏感,与时俱进,关注变化,适应市场,适应外界需求;第二、员工上下及社会各界对通威文化的认同感非常强,认可度非常高,即文化上的同一性;第三、公司的包容性很强,能够容纳下所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包括各种性格的人;第四、有稳定、延续而又不断创新的管理模式,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监督体系,敢冒风险但又稳健和谨慎。
企业文化形成于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以,随着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优秀的企业文化,也会非常敏感地随之做出变化调整。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决策的互动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并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企业发展需要文化,文化驱动企业发展,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文化力度强弱的制约,企业的腾飞更依赖于先进的企业文化及其整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文化与企业资本、资源的有效对接和整合,更为实现企业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文化是通威的重要战略资源。二十多年来,直接指导着通威的稳健发展和持续成功。而在企业运行中,通威又对其进行持续不断的丰富和提升,不断地对其进行创新和变革、充实和完善。尤其是十分深刻地认识到,在企业文化中,那些忽视诚信、不讲规则的负面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致命伤。通威认为,失去诚信的根源是金钱至上、见利忘义的世界观泛滥,丧失良心和道德。没有信用的企业、市场和社会,是无法与国际接轨的,长此以往,将失去社会认同和市场基础,最终被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所淘汰。这样的文化是经不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
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的企业文化,一定是一个企业永续经营、稳健发展的宝贵资源,任何企业是带不走、学不走、复制不走的。即使企业发展中遇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要这个企业的精神还在、文化还在、品格还在、信誉还在、凝聚力还在,这个企业是垮不了的,至少是不会一夜间分崩离析。文化是企业的战略资源,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够认识到,也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拥有。
从通威近三十年仍然保持快速、稳健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出:第一、对环境非常敏感,与时俱进,关注变化,适应市场,适应外界需求;第二、员工上下及社会各界对通威文化的认同感非常强,认可度非常高,即文化上的同一性;第三、公司的包容性很强,能够容纳下所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包括各种性格的人;第四、有稳定、延续而又不断创新的管理模式,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监督体系,敢冒风险但又稳健和谨慎。
正因为如此,董事局刘汉元主席才会多年多次笃定地说,我离开公司几天、几周、几个月,甚至半年,公司照样能正常运转,甚至运转得更好。这种高度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企业运行状况、管理状况的精准判断。这样的底气,并非每个企业家都拥有,都能如此超脱。正是有了这种底气,我们深信,通威一会发展得更好,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灿烂的第二个三十年、第三个三十年……